关于个性化葬礼的几点思考

殡葬文化从殡葬行为中演绎出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殡葬行为的背后,是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人们对个性的理解和追求,传统的千篇一律的葬礼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家属和亲友,甚至是“主角”本身的精神、情感需求,推出个性化葬礼已成当下所需。

个性化代表独特性,即区别于他人的地方。因此,在策划葬礼的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逝者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往往体现于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取的专业技能、行为处事方式、社会关系、地位……而这些社会属性最终凝练成一个人的精神财富,可称之为“生命文化”。所以,策划一场个性化葬礼,重点在从内容上凸显逝者生命文化的独特性。

在滨海古园,曾举办过多场个性化葬礼,其中世界著名低音歌唱家温可铮的葬礼至今令人记忆深刻。他的葬礼,为观者提供了一场独一无二的视听盛宴。在葬礼上,他的四十多个学生身着紫红色长袍,系金色缎带,为首者手捧大十字架,列队从滨海古园一品园出发,一路吟唱唱诗班歌曲至“名人之林”。墓前聚满前来参加葬礼的人,都是音乐界人士。落葬之际,全场放声唱歌,低沉浑厚的歌声在墓区回荡,场面之恢宏壮观,令观者震撼。这场葬礼在内容上聚焦温先生的生命文化——在艺术、教育领域的不懈追求与无私奉献,完美表达了对艺术家的崇高敬意,展现了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

001.jpg

002.jpg

事实上,不只像温先生这样的名人,平凡人也有其独特的生命文化,有自己的坚守、信仰。一个以生命文化为内容的葬礼往往能增进亲友对逝者一生的理解,促进对生命的思考感悟。而要做到个性化,不仅要求内容独特,还要求在环节和形式上有所创新与突破。

比如加入“主角”的“参与”。就葬礼的现实功能来说,为的是活着的人。毕竟,逝者已矣,葬礼的一切,无从感知。葬礼的举办,为的是给亲朋好友一个共情的机会,使失去某个人的伤痛,得以共同承担、交流和冲淡。在这样一个场合,人们大都百感交集。如果这些情感能得到某种形式的理解和回应,对生者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慰藉。但在传统葬礼上,生者对逝者的情感交流形式注定是单向的,不免稍留缺憾。如果在葬礼上,安排一个环节,展示逝者提前录制好的音频、视频或写好的书信,由其在音频、视频、书信中向前来参加葬礼的人道别、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形成某种跨越时空的“双向交流”,也许能够使在场的人得到某种程度的宽慰。

总而言之,匠心出精品。更多的交流、思考、创新才能成就一场个性化的葬礼,呈现与众不同、温馨美好的效果,从而给逝者以敬意,给生者以慰藉!

文/周雯丽 图/孟祥雷


浏览数:666 更新时间: 2019-12-23 14:50:53.0

白杨、蒋君超夫妇

上海市海葬纪念馆

陈虞孙(1904~1994)

上海市海葬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