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西部生命文化教育之旅

        大雨滂沱,在一条泥泞的黄土坡路上,一群人撑着伞,艰难地向前行走。黄泥路已被雨水冲得稀滑,一不留神,脚下就打滑。忽然,人群中传出一声惊叫,一位女士身体向后坠,情急之下,她伸手拽向路旁的藤枝,不想藤条被连根拔除,人继续倒滑。好在身旁的小姑娘眼疾手快,将她一把拉住,总算有惊无险。

        这不是小说里的情节,而是滨海古园员工蒋佩君在一次做西部助学志愿者时的亲身经历。从小在上海长大,结婚生子后,孩子也基本没吃过什么苦,小蒋一直想带孩子去贫困山区去看看。正巧了解到上海慈慧公益基金会在招募西部助学志愿者,她赶紧报了名,之后便有了这次西部助学之行。第一次出行因情况不熟悉,暂时没带上孩子。

        此次行动的任务是由上海志愿者们与银川当地的志愿者一起,到今年刚考上大学、符合助学条件的33个学生家中家访,了解家庭收入水平、生活环境情况,以筛选出更符合条件的25个孩子,给予学费资助。西部地区多山,很多贫困村交通不便,车子开不进去,志愿者们经常需要长途跋涉才能到目的地,于是在去往一个学生家中时,发生了开头那一幕。

        事实上,这个小插曲相较整个行程来说微不足道,因为去之前,小蒋已作好心理准备,她不怕吃苦。对她来说,与同行的志愿者们和每一个家访家庭接触的点点滴滴,才是真正值得她在意和珍视的。

        同行的志愿者不少都是老成员,他们长年做着公益,没少出钱出力。但他们言谈举止中透着淡然,显然已将这些付出视作再寻常不过。银川当地接洽的志愿者们,有不少是往年接受过助学的孩子们,如今反过来帮助他人。尤其当中有个男孩子,曾申请过助学金,但因相较其他候选人条件稍好一些被淘汰,他并不心存芥蒂,而是加入志愿者团队,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贫困学生。就是这些心存善念和爱心的人们,每天一起跋山涉水赶赴学生家中家访,一跑就是一天。为避免给学生家中增添负担,每天只吃两顿饭,中午吃点自带的干粮垫垫。虽然“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但都甘之如饴。

        对小蒋来说,除了从同行者身上汲取到付出和传递关爱的正能量,在走访每个家庭的过程中,那些经历过贫穷和苦难洗礼的孩子们更深深触动到她。

        有一个受助者家庭,家里三个孩子,姐姐大学未毕业,申请助学的哥哥刚考上大学,正趁着暑假在外打工筹学费,弟弟读小学,家里经济条件很差,房屋内墙全是毛培。令前去家访的志愿者们深感震撼的是,三个孩子的奖状像糊墙纸一样覆盖满满一片墙。哪怕才读小学的弟弟,也已经获得一堆奖状。小蒋说,对这些孩子们来说,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父母也没有能力给予更多的帮助,但孩子们自强不息,靠自己的努力取得好成绩,优秀成为他们自己选择的一种习惯,他们对环境的自身潜能进行挑战的积极向上的这种精神值得城里的孩子,甚至是大人们去学习。

        当然,因为走访的是较贫困家庭,小蒋也由此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间疾苦,孩子特别优秀与环境特别艰苦这种强烈的反差令她感慨唏嘘,并由此产生对生命的思考。小蒋说,自从古园开展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建设,自己也有意识地对生命进行更自觉主动的思考。此次利用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她身体力行参与了一次公益行动,对他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她也收获了许多,关于人与人守望相助,共生共荣,关于人在苦难中绽放璀璨的生命之花,关于热爱生活、珍惜生活、挑战自我……因此,对自己来说,这一次公益助学之行,更是一次生命文化教育之旅,以后只要有机会,还会继续做下去。

文/三布

浏览数:190 更新时间: 2020-05-27 00:00:00.0

倪天增(1937~1992)

上海市海葬纪念馆

倪鸿福(1933~2002)

上海市海葬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