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园之企划】记人生文化博物馆馆长苗青

      他说,成为滨海古园的一员是他主动的职业选择;他还说,成为人生文化博物馆的负责人是最适合自己的岗位选择。

      他在古园工作、生活了近八年时间,编著了九本书,在报刊发表了近百篇文章。

      他把古园看作积累知识和经验的蓄水池,也是学以致用服务人民的大舞台。

      他,就是苗青博士。 2010年7月,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度过三年的读博岁月后,苗青来到古园工作,在当时的名人文化陈列馆开始了他的殡葬工作生涯。

      从象牙塔到工作单位,首先要完成一个转型,那就是从面对书本转到面向客户,将自己的所学所长应用到企业的实际发展中去。作为一名文史研究员,苗青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定义为结合企业实际做调查、写文章、提建议,一切知识为古园所用,挖掘葬文化和名人文化资源、宣传企业形象、塑造企业品牌。 面对陈列馆里50多位名人先贤,以及上千件馆藏实物,苗青把从学校里学到的人物研究方法都应用了起来:跑图书馆、档案馆收集人物资料,拜访名人家属做口述采访记录,挖掘实物背后的故事,撰写人物小传……两年里,从对公墓企业的零认知,到频频在《殡葬文化研究》杂志、《飞思周报》、《古园画报》上发表文章;他以60位古园名人故事为基础,编写出《名人之林——滨海古园里的名人录》第一辑和第二辑,也很快送到了同行和客户手中。 随着对殡葬工作的了解深入,工作业绩完成出色,古园领导让苗青一人担负起四座文化展馆的管理工作(人生文化博物馆、葬文化博物馆、海葬纪念馆、企业文化陈列馆)。无论是从事文史研究、接待讲解,还是部门配合、完成工程项目,他都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兢兢业业、全力以赴、认真履职。

      做好博物馆日常管理,保证陈列物品的完好无损;热情接待前来参观的客户、同行,进行实事求是细致耐心的讲解;定期联络家属,做好采访记录;规划研究写作目标;积极响应单位号召、严格遵守企业规章,配合行风监督员做好本人工作环境内的定量管理。成为古园人的第一年,就获颁优秀员工称号。苗青说,“我十分珍视这一付出时间和汗水后取得的荣誉,它让我在收获喜悦的同时,也增添了工作荣誉感,激发了更强烈的工作责任心。” 2012年,名人文化陈列馆和墓葬文化陈列馆改建,更新了他对人生文化与葬文化的认识,更加明确了殡葬工作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他从内外两方面着手,开展墓园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工作。对内做好古园四馆的日常管理和资源开发,将古园已有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到企业自身发展上去;对外加强联系与合作,聘请业内专家、高校学者担任顾问,借助于外脑、外手为古园的发展出谋划策。 2016年初,民政部等国家九部委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充分依托现有殡葬设施资源,建设一批“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打造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平台。这给他从事墓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好的抓手、更大的动力,促使他加倍投入到生命文化教育工作中去。

      近两年,他把古园名人生平提炼出一个个励志感人的生命故事,带到社区、带进学校,为更多人讲述生命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他还在古园主持烈士纪念活动、名人诞辰纪念展览,把更多的市民请进古园,走近生命,宣讲平凡生命的崇高价值。

      2019年,古园的生命文化教育服务入围“上海市民政系统第六届十佳服务品牌”,成功迈出了将古园创建成文化型、教育型墓园的第一步。 苗青说,在古园工作的每一天,都是充实又快乐的。这其中不乏友人贵人的帮扶协作和支持鼓励,亦有实现自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一路走来所凝结的经验与教训、体察与思考,都将成为自己走好明日之路的重要铺垫。

      他喜欢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一首小诗: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人少的那一条/而这造成了所有的不同。

      他说自己就是一个步入社会丛林的旅人,来到二次择业的分叉口,选择了人少的那一条路走,阳光、雨露、大地、花草,尽情敞开胸怀吸取着这条路上所有的精华,享受着每一个欢乐的白天,和宁静而充满幻想的夜晚。这个选择造成了现在的苗青,一个做自己所爱、爱自己所做、追求梦想、快乐劳动的古园人!

 

浏览数:664 更新时间: 2020-12-18 00:00:00.0

赵朴初(1907~2000)

上海市海葬纪念馆

江雨声(1924~1999)

上海市海葬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