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书院 】既是节气也是节日——清明节俗溯源(二)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让我们继续来了解那些清明节俗吧!
清明祭祀

祭祀是清明节的核心主题之一。中国祭祀传统由来已久,早在先秦就已形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又形成了较多的祭祀节日和丰富的礼仪流程,如传统儒家祭祀文化中的四祭:春祠、夏礿、秋尝、冬蒸;如宋代大儒朱熹为墓祭修订编制的一套礼仪流程。到今天,民间依然呈现分布广泛、形式多样的祭扫大观。但清明节是所有祭祀节日中唯一被指定为法定节假日的,由此可见其所承载的祭祀功能,其祭祀大节的地位已被官方及民间认定。

当然,清明祭祀的传统延续久远,但不同时期的清明礼祭形式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如农耕时代,贵族和士族祭于宗庙,庶人祭于寝,后逐渐祭于墓前,形成祀墓活动。当时普通老百姓以家族或者家庭为单位开展祭祖仪式,或上坟祭奠,清除荒山野草,擦拭墓碑,是为“扫“墓。在遵从形式上要求“不失其时,以奉祀先祖也。”祭礼仪式与农耕文明、家族规矩、乡里公约相适,有一套完整的祭奠流程。

在新中国城市建设初期,人口流动率低,祭扫礼仪沿袭旧俗,人们于清明期间组织全族或全家祭扫。但随着社会文化的繁荣,国人思想观念的更新,祭祀的形式因地域、家庭、受教育程度不同有了更多个性化的表现形式,在常规的使用糕点食物祭扫之外,还出现了小众的较“新潮”的祭奠形式,如朗读家书、献上鲜花、播放音乐、开追思会等别致形式。

此后,随着现代公墓业的发展,人们的家祭活动逐渐转变为公墓祭扫。这一时期的清明祭祀体现出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的特点。如市民参与公墓策划的清明公祭仪式或带有国风性质的清明文化节;接受绿色祭扫理念,与公墓共创人文清明,将传统祭祀活动中的鞭炮、锡箔等祭祀用品以鲜花、祭文等生态环保文明的元素替代;祭祀流程在继承传统仪式的基础上,也侧重于对先人精神的学习与人生文化的传承,加入追忆逝者生平,讲述家族故事,重温家训家风的礼仪环节。
清明踏青

清明节的另一个核心主题是踏青,因此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古人谓之“青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便写于诗人踏青之时。“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时人用文字记录下当年清明踏青的盛况。踏青的习俗让清明节有着积极明快的世俗风貌,节日氛围不过分陷于深沉伤感,而是倡导“感恩先人,祈福现世,共享美好”的更加积极的生活理念。在清明节,家人相约携手走进自然的怀抱,两个世界的人共沐春光,看“歌儿舞女,遍布园亭,抵暮而归”,或参与荡秋千、放风筝等更多有趣的民俗活动,在阳春三月感受生机,尽情释放生机,清明节是一个非常有生活气息的热闹节日。

和所有的传统民俗节日一样,清明节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凝聚着人民群众的宝贵智慧。清明文化现象的背后是支撑着民族结构,联结着亲情血脉的根文化、孝文化,不论节日民俗以怎样的形式展现、变化,“顺应天时、感恩敬孝、乐享当下”始终是其核心的文化内涵和追求。守护这份传统,守护这份家国文化,持续丰富其文化内涵,共创共享一份更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能体现时代新风尚的清明节日文化,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清明节诗词精选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文字:周雯丽  图源:网络

浏览数:56 更新时间: 2024-03-11 10:09:38.0

祝公健(1912~1995)

上海市海葬纪念馆

杨华生(1918~2012)

上海市海葬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