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一位先行者

——胡适公园纪游与联想

 
    胡适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我一向敬仰的一位前辈学人。他是绩溪县上庄人,一生荣膺36个博士学位或荣誉博士证书,“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他在中国最早提倡白话文,主张无论作文写诗,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1949年随国民政府迁台,执掌中央研究院开展学术研究。1962年猝然离世,终老于台湾。在他并不算长的生命旅途中,为后人留下44卷本2000余万字的《胡适全集》,以及“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不要被人牵鼻子走”、“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等名言佳句。在台北游览时,我特意寻访了胡适墓地,终于一偿所愿地拜谒了这位白话文之父、现代中国思想的先行者。
    胡适的墓地位于台北南港的胡适公园内一段小山丘上,对面就是他最后供职的学术重地中央研究院。走近胡适公园是一个略感闷热的午后,只见公园内亭榭玲珑,树木葱茏,环境清幽。绕过园中央的小喷泉,沿着石阶走到了曲径浓荫的半山坡上,一尊胡适半身铜像渐渐出现在眼前,这尊铜像由雕塑家杨英风创作,像高半米,基座有一米多高,胡适先生身着宽大的博士服,脸带淡淡的微笑,头微微仰起,用他深邃的目光直视前方,在沉静中显现出一股生气。
    铜像在往上就是胡适的长眠之所。墓园前庭的坡道中间,有一块用大理石镌刻的墓志铭,由史学家毛子水撰文、金石家王壮为篆刻的墓志铭全文如下:
    这是胡适先生的墓,生于中华民国纪元前二十一年,卒于中华民国五十一年。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胡适墓地有白色的廊亭簇拥,地上铺着白色鹅卵石。长方形的大理石石棺与地面呈三十度角倾斜,棺盖上刻着胡适、江冬秀夫妇的名字。墓后白色大理石墙上则刻有蒋中正的题字:“智德兼隆”,这是最高领袖对胡适先生思想与德行的至高评价,也符合世人对这位“中国文艺复兴之父”为人任事的基本印象。

    作为重量级名人墓,胡适墓园的设计体现了这位思想家、史学家的气质特征:简朴、素雅又不失庄重。胡适公园以墓地为中心,建造了胡适先生的铜像、墓冢和纪念亭。联想到古园的滨海名苑墓区,已经落葬了几位民主党派代表人物如董寅初、钱伟长、谷超豪等,这几位名人墓前都立有全身铜像,周边除了花草树木以外,再没有用他们名字命名的建筑物件。我以为,或可借鉴胡适公园的做法,在墓区范围内造一些建筑小品,如亭、廊,或手植一些他们生前喜爱的植物,并加以命名。命名方式可以是个人的,如“寅初亭”、“伟长廊”;也可以是群体、组织的,如“民盟先贤纪念园”;同样可以补充的还有内容丰富、文字凝练的墓志铭。这样做有利于突出古园的名人效应,使参观者增添对名人生平的了解,进而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从一个侧面洞悉过去年代的风云变幻,这样才是真正为名人保存了人生文化,发挥其道德教化的积极作用。
    在离胡适公园不远的台湾中央研究院内,还有一处由胡适故居改建而成的胡适纪念馆,1962年设立。为纪念胡适对于文学、历史以及学术上的贡献,胡适纪念馆时常举行许多活动,例如巡回展览或是胡适先生文章的介绍等等,纪念馆已成为一个完善的场地,让来访者能够更清楚的了解胡适。古园里的名人界别多、层次高,完全可以利用相对丰富、集中的名人墓,和相关党派、团体、组织联合举办名人纪念活动,扩大名人在本团体中乃至公众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与胡适墓比邻的还有物理学家吴大猷先生纪念碑、考古学家董作宾之墓以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员徐高阮之墓,其形制与大陆内地以及上海公墓单位设计的有所不同,它们中间有简朴的,也有豪华的。和胡适墓一样,董作宾墓里也有领导人的题词,镌刻上墙,醒目突出。古园郭申元、郑阶平墓碑上也刻有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宣传效果明显。

    直到我走出胡适公园,都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只有离公园不远处的一块篮球场地上,一个大学生模样的人在运球上篮,球落地弹起的声音更映照出公园里的清幽安宁,颇有些“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真心感谢这一天的选择,在一个静谧的午后,独自一人拜谒仰慕已久的胡适先生之墓。他的言论主张已经融入这片土地,沁入人心,永远被后人铭记与实践。

胡适的半身胸像

 胡适墓

徐高阮之墓

考古学家董作宾之墓

 

上海滨海古园    苗青  文/图 

2014年6月26日

 

 

浏览数:6672 更新时间: 2014-06-26 00:00:00.0

祝公健(1912~1995)

上海市海葬纪念馆

江雨声(1924~1999)

上海市海葬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