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陵园老墓改建所引发的一些思考

    墓园承载着传承文化和历史的重任,反映墓园的发展史,体现时代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轨迹,为生者提供一个祭扫、瞻仰前辈的纪念地。墓穴是生者的人生终点站,是人一生的片断和缩影,更是墓穴是生者同逝者“对话”的寄托与媒介。时间越久,墓园的底蕴越厚。如国外的知名公墓新圣女公墓、拉雪兹公墓等,几百年下来,还是保存着原始状态,有的墓穴上长出了苔藓、墓碑斑驳,甚至倾斜。墓园承载了历史,是室外的博物馆。

    随着上海墓园的快速发展,具有规模大、建园时间长的几家陵园,面临着“土地危机”的困境,有些老墓区还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如墓穴老化、石料出现裂纹;树木过大破坏了墓基;缺乏完整的规划设计,道路狭窄等诸多问题。为此,本市的一些陵园,力图寻求解决的办法。于是,对老墓进行整体和局部的改建。这样,即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同时使墓园的延伸服务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现今各大陵园在对老墓区改建的实施过程中,除了部分区域采取局部改建外,大部分为重新设计建造、“以新换旧”。老墓区内,原有墓穴的一些淡色(617#、大洋红、603#)和青石石材,斩光的纹理效果、雕刻的加工工艺以及质朴、凝重而蕴含历史年代风格痕迹的手工书写碑文字迹,被崭新、磨光的新工艺和高档石料替代了。有些老墓区内的知名人士墓穴,虽然外观显得旧了,样式简单、传统,但是,有历史价值(老照片、名人的题字等),这些墓在改建过程中,同样面临会采用千篇一律的“拆”旧、翻新建造做法,这样,必然导致陵园历史文化的缺失,名人的书法字迹,老照片,手工刻字等工艺随着改造遗失,“百年墓园”的发展史会出现断层,导致陵园的“室外博物馆”名不符实。有些改建墓区内仍是以硬地为主、没有绿化,道路又狭窄。那么,在老墓改建的过程中,老墓区的文化历史面貌如何保留?如何在老墓区挖掘潜力,融入生态节地理念?由此,笔者产生了一些思考与设想。

    1、改建前拍照存档。对要实施改建的区域进行事前整体的拍照,留个历史记录,为后人留下影像。

    2、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在规格式区域按原风格、原工艺、原石料为主,进行局部的设计、调整、改建;可参考一些老建筑保护性的、修复性的改造做法。对一些有历史价值的元素进行修复性的复原和保留。

    3、一区多款的区域可采用以保留原样式的风格为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避免在墓穴改建过程中,因多种墓型款式的小体量变大体量后,墓穴的外观如总高低、宽窄度与相邻墓产生过大的差异,导致客户与陵园之间的误解和矛盾。

    4、有些老墓区内原有的墓穴,石材占地大,绿化面积小,配置也不合理。在改建过程中,可考虑增加墓碑两侧或地坪前两侧的绿化。引导客户,增强环保生态的意识。

    5、在老墓区中,根据实际情况,对墓穴条件允许的面积中增加预留穴位,等客户符合购墓条件就可办理手续使用,由单穴改双穴的或双穴改成三穴、多穴等。这样可实现一些有环保理念和力求节俭的市民的愿望,也可减少部分家庭因墓穴位置散而祭扫来回跑、耗费时间多的麻烦。同时,小辈的墓穴建在长辈一起,符合中国人“合家”的文化概念。

    6、提倡环保节地的理念,在不影响整体的情况下,对墓穴的中心结构进行调整,采用节地的复式葬和前后葬,甚至尝试保留部分骨灰的坛葬或采用可降解的葬式。此类环保葬,可采用经济杠杆的形式鼓励市民选择。

上海滨海古园  黄晓明

2014年7月25日

浏览数:2043 更新时间: 2014-07-28 14:30:03.0

黄炎培(1878~1965)

上海市海葬纪念馆

冰心、吴文藻夫妇

上海市海葬纪念馆